白道梁.蜈蚣垻
白道梁,古地名。
大青山古白道进山至白道岭一段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北大青山南骊山脉中,因其道色如白灰而得名,本地人叫它“白道梁”。1970年以前,人们站在西河沿、后沙滩一带北望,就能很明显地看见大青山清晰的一条弯曲盘山白道,老人们都说:这条白色的山路就叫白道梁。
白道梁先后有两条道,一条为民国前自然形成的古白道梁,一条系民国后修筑的新白道。古白道梁南口遗址在今回民区攸攸板镇西北的东乌素村北的山骊中。清代以前,古白道梁从东乌素图老园子沟口入内,徒步东行三十里即可到达白道岭(蜈蚣坝)。古白道梁形成年代无考。史载: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义军扼守白道,屡败魏兵。隋书载:“开皇三年(583年),命杨爽等出朔州道,讨突厥遇之,与白道击败之。”由此说明,白道在北魏时期就是进出大青山(阴山)兵家通衢。

古白道《呼和浩特交通志》
白道南谷口(今东乌素图村老园子北)存有古城遗址的地方,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白道城。这座白道城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有记载:“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曰:白道城。自城北出,有高阪谓之白道岭。”“芒水是白道中溪水”即是乌素图沟里的河水。《水经注》还载:“白道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清一統志》载:“在归化城北阴山,北魏白道城。”白道城遗址,往东北方向去的一条弯曲山涧道即白道梁。
据当地老乡们叨啦说:三十多年前,有考古队来此地进行过考查,在白道梁西(乌素图召北)还留有赵长城遗址和北魏宣武帝行宫遗迹。
1985年春,在东乌素图大队举行的一次村务工作会议上,大队赵书记及会计威峰在叨啦中说起了白道,说村北有一旧城遗迹,城不大,有四门和台殿遗迹。到底是什么建筑,有多少年,我们也不知道。据先人们说,往东北去的那条白色沙石路就是过去到后山的一条路,明朝就有了,这条道早在唐代就被称之为是“草原丝绸之路”必经之道。明代是漠南通往漠北的主要通衢。清代,又是去往蒙古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大圐圙(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古城(今新疆奇台县)驼道必经之路。康熙亲征葛尔丹回师归化城走的也就是这条道。
白道梁沿山崎岖朝东北而行,民国后由于新筑归武路公主府至蜈蚣坝一段,白道梁逐步人畜渐少。白道梁重新修筑于民国十五年,因白道梁艰险难行,绥远都統署警务处处长吉鸿昌动用军警对白道梁蜈蚣坝一段进行修筑。修筑时将路段改线,从崖畔改为山谷间,路筑好后,应当地民众要求,吉鸿昌亲笔题写“化险为夷”四个隶书大字,刻在路段北崖壁上。

新修筑的归武大道出呼和浩特后,沿坝口子排洪渠到厂汉板村,再向西北从豪赖沟东拐经元山子村到达垻口子村。实就是指从乌素图到坝口子沿山底一段公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月,全国经委会修治归武路(蜈蚣坝)和归凉路(石匣沟),给绥远省拨20万元工程费,。2月全委会公路处测量路线。选定自北门外起,经公主府、一间房、坝口子镇至小坝子、小坝顶,至二道凹26公里为全路最高点。
在重筑的归武公路中,位于8公里西的焦赞坟列入了人们的视线,有人发现在焦赞坟附近有残碑,碑阴有词曰:“洞号洪洋临驿路,莫使银牙误杨业,孤勒无定所。那更有焦赞墓,宋碑将传三尺土。待我来怀古,子夜祀神敲社鼓,靖朔漠偏思汝。”①从此,从归化城到蜈蚣坝坝顶一段古白道废弃。

- 坝顶(十七公里处) 坝顶(呼武公路17公里处)蜈蚣坝、俗称白道岭,海拔1.667.1米。是大青山通往山北各地的要道,山形曲折,纵横交错,峰峦徒峻。“北魏时称“白道岭”,宋辽叫作“渔阳岭”,金代称“神山”,明清称为“翁观山”,清代初年称“蜈蚣坝”。”②。1966年以前,坝顶有座关帝庙,占地百亩,当地人称之为“老爷庙”,系归化城小北街十王庙属庙。该庙“为清乾隆三十一年修筑,主持长海青。”③老爷庙一殿式,座南朝北,由山门、钟鼓楼、东西厢房、正殿组成。庙西曲径,直达山岭,每届夏季,白草争茂,杂花盛放,景色优雅。仰望奇峰怪石,俯视庙景如画。是清末民初时期走后营驼队休息打尖,请愿祷告,酬神唱戏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蜈蚣坝下山段一度成为呼和浩特市驾驶员考试路段。
焦赞坟传说:
焦赞坟,回民区攸攸板乡属村名,留有传说。杨六郎(延昭)获胜回朝受封。一日延昭就寝,忽夜风至,见父杨业于窗前,惊曰:“大人仙久,何以至此”,业曰:“玉帝怜我忠义,封吾为威望之神,因骨骸无依,应速取而葬埋。”天亮,延昭招见令婆,道其事。令婆唤四郎(延朗)问令公骸骨一事。朗曰:“爹爹骸骨假藏洪洋洞,实留望乡台。于是延昭招孟良进府,囑良去北地取令公骸骨回乡葬之。虽知,焦赞在府闻之,便想此功可取,便独自行北地取公遗骸。不一日夜,孟良到望乡台取骨骸,时焦赞到,见一人正装令公遗骸,怒喝一声,良听背后有人,马上提斧朝后一劈,正中赞脑门,毙命。孟良见无声,便径踏近前,借星光看之,惊!乃焦赞也。良哭曰:“本官成谋,伤却自家,盗得骸骨,难赎罪也。”后良出城,遇一巡军,将骸骨托囑曰:“带汴梁无府,见杨六使,必有重谢,勿误。”良入城背赞出城,在阴山将赞葬于此。后良自刎而亡。
蜈蚣坝老爷庙传说
相传蜈蚣坝关帝庙最初选址在牌楼馆,座北朝南。奠基后,架起了木制柁和大梁,第二天准备砌墙,不料,夜里刮起了大风。第二天早身工匠们起来一看,昨天架起来柁梁不见了,正在思慕是咋的回事,从坝顶过来的人讲:南山上有座房屋木架,师父们过去一看,原来正是牌楼馆关帝庙的屋架。而且是木架扭转方向,成座南朝北。可能关老爷要在这安家,佑护过往驼队安全,于是,就在坝顶建起了老爷庙。
蜈蚣坝战役:
蜈蚣坝历来曾是兵家必争之地,日伪时期驻有伪警察小分队。1938年6月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后,为尽快打开归绥抗日局面,鼓舞蒙汉人民群众抗日意志,决定利用蜈蚣坝天险打一次伏击战。9月下旬的一天夜晚,由唐金龙营长率二营,杨植霖率游击队来到蜈蚣坝,以迅雷不及拿下驻坝口子伪警察分署,俘虏署长朱承恩、小队长张二后升等全部伪警察,杨植霖命令朱承恩给归绥日军黑石联队打电话,说发现八路军求援。打完电话后,就把电话线切断,根据地形把两个连埋伏在老爷庙,一个连埋伏在路两侧担任掩护,并把庙前石桥破坏加以伪装。第二天五明头,就见日军分坐四辆卡车来到蜈蚣坝顶。进入伏击圈,头一辆汽车刚上桥头就一头栽下去,后面的日军还没有闹清楚是怎么回事,只见八路军机枪、步枪,手留弹响做一片,当鬼子发现受到伏击,准备组织火力反击时,我八路军战士们便发动了攻式,和鬼子展开了肉搏战。战斗只进行了二十多分钟就结束,这次战斗歼灭鬼子五十多人,伤二十多人,击毙日军少佐一名,缴获轻机枪九挺和一批枪支弹药。当日军增援部队赶到蜈蚣坝时,唐营长已经带领部队撤离阵地,返回住地井儿沟。从此,八路军大青山支队拉开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
①郑裕孚.郑植昌归绥县志》兴地志、第117页,民国二十三年北平文岚簃印。
②《呼和浩特市郊区志》自然志、第7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
③阎毅先修.文炳勋纂《武川县志》古迹、第四页,厚和华北兴记印刷局铅印、民国二十九年夏。
文曹建成2016年
(此文已经申报著作权,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ihuo6.com/14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