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防控放开之初的十二月,好多人还坚信风热为主,实际上后来发现各种证型都会看到,以风寒为主。这个寒热,决定防控走向。

观察发现新冠病毒感染与季节有密切关系,当前这个时候正处于冬季,天寒地冻,感染后多为风寒证,或风寒实证或风寒虚证。为什么如此?主要是病毒与自然界邪气杂合而为病,所以以风寒为主气,病毒从之。

风寒为主的表达,需要紧密结合病毒强度、人体正气以及人发病前体质的寒或热,体质寒这时候遭遇新冠病毒感染,容易发生:
这个要看懂,因为治疗方法不同。
风寒实证
如果不治疗,它的表现十分典型,突出表现就是冷、疼、拘束感,恶寒、冷战。具有典型的前驱表现,一旦发现,迅速处理,病人可能就不会发病。
这个标志很多人可以感受出来,有人说冷入骨髓,或钻心的冷,而有些人半夜起夜,接触冷水或冰丝衣物,也会冷入心扉的感觉,这是极其典型,抓住这一点,结合“不出汗+全身痛+尿白清”可以判定为风寒表实证。
中药方子麻黄汤和葛根汤,或布洛芬颗粒快速发汗,被子捂汗,或大蒜生姜大葱大枣汤,或胡辣汤,喝后汗畅,疾病再发展就非常轻微,或当即痊愈。

这个环节早期,也就是表实证轻症我最推崇姜汤。如下:
发病初期,怕冷发热明显的,可以以下葱姜饮方子:
原料:大蒜头四个 生姜六厚片 葱根四个 大枣六个 香菜四根后下
做法:加水2000ml,大火十分钟小火十分钟。熬出后根据患者情况调整。
用法:
发热怕冷,冲服 布洛芬颗粒1包(孕妇不用,可用对乙酰氨基酚),喝后盖被捂汗。
咽喉疼痛,冲服板蓝根颗粒或夏桑菊颗粒1-2包,喝后盖被子睡觉。
鼻塞流涕,对住鼻孔和面部熏蒸,而后趁热服下,盖被子捂汗。
胃肠不舒服,配合藿香正气胶囊或液,喝后睡觉。
口苦口干,忽冷忽热,配合小柴胡颗粒或口服液,喝后盖被子捂汗。
注意:如果风热明显,咽喉溃烂,不适合服用。
如果这个不这么做:
一是没药吃,不吃药。那么机体就会强烈的打寒战,继而发热,温度可以很高,那么身体的疼痛感就会非常强烈。第一天后风寒继续内行,到达咽喉咽喉会发痒或疼痛,撕裂样疼痛,夜间诱发咳嗽,非常剧烈,甚者肺咔出之感觉。三天四天就要出现胃肠道不舒服了。腹泻、腹痛。继续前行,可以依据寒气逼人来判断,好多人会依旧有冷感,说明表证还有,可继续辛温解表。五六天病人容易出现嗓子哑,鼻塞流涕身重头晕。这之后,就是频繁的咳嗽吐痰头痛头重。
二、用错了药。对于风寒证如果上来用药用错,如用辛凉解表药或泻下药,麻烦就回来了。发汗不彻底,疾病缠绵,寒邪不退。而泻药寒凉药导致病邪入里,一般会引导肠道疾病。肠道疾病加上呼吸道疾病,病人会十分痛苦。
其实,很多都是风寒表实,可惜现在人太急,这个病就是辛温发汗,结果苦寒药乱用,导致疾病缠绵。
如果用对,很多人可以快速痊愈,所以喜听吃一片阿司匹林,一片或一包布洛芬,一碗胡辣汤,一包麻黄汤或葛根汤好了的故事常有,一般都是这样情况。

风寒表虚
和风寒表实证比起来,表虚主要特点是冷加出汗,或体质虚弱无力,冷但发热不明显。
这个病特别容易误治,因为好多人免疫力弱,感冒了不明显,特别是老人,有时候寒热也分不出来,就是身上粟粟,冷冷瑟瑟,但也不像风寒实证那样严重。这个代表方桂枝汤。
这个情况容易出问题,就是发汗太猛,有些吃布洛芬发好几次,或者喜欢用麻黄汤,葛根汤。每次都是大汗淋漓,但病人就是不好。临床看到好多老人来看,五六七八天了感冒还在发热,问起来说退热药吃了啊,也不管用,问出汗情况,说出了不少。如果仔细询问,他们还觉得冷,但一动就容易出汗。桂枝汤还可以继续用。
风寒兼闭证
一个最容易下狠手的就是平素大便干结但无热。原因一是过去病人就爱大便难。二是得病后肠道运行不力。
这时候好多人喜欢通便,一通便,恰到好处可以,下焦疏通。如果用泻药过大,很容易导致发汗不彻底,引邪入里。要特别注意。大便干,也最容易当热证,被用上苦寒药物,这种药太多了。看了好多专家喜欢开大青龙汤,石膏用好多,这个不好,容易引邪,导致发汗解表不彻底,疾病缠绵。

特别是当病人或家属发现病人拉的厉害的时候,往往坐不住。生怕病人拉脱水,特别是对大黄等泻药敏感的体质,更要注意。这个可以加,一定要恰到好处。
寒包火和入里化热
寒包火有意思,就是外边有寒,内里有火热,这样的情况也不少。
原因是病人平素体质偏热,阳性体质,遇上风寒了。另外就是天气温热,虚热不退,余温犹存,而天气突变。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寒包火证。
寒包火就如同包子,皮是寒的,心是热的。寒包于外,热郁于内,治疗寒包火时应先去寒,再去火,或表里同步解除。代表方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这个劲大,也有双解加葱豉汤。

这个模式几乎是眼下很多中药方子模式,方子有寒有热,可齐全。有两点:一是辨证论治很准,就是寒包火。二是辨证不准,寒热并用。第二种特别多。
寒包火反过来,就是热包寒。在风热型中常常遇到。这类方,核心是量。寒热并用,寒热多少,寒多热少,寒少热多,药物变化之间,中医趣味横生。所以,这个最有趣。而人生也是如此,最有趣的都是你我不辨,稀里糊涂。有人靠这个成了高手,有人因为这个被判为庸医。
入里化热非常普遍,主要是体质有关,时间有关,疾病致病因素有关,也与误诊误治有关。比如本来风寒实证,但过用辛温解表,病人寒邪去了,还在温解。一般风寒感冒,两三天药就可,甚至一副药或一碗药就好,可如果给病人开药七天,病人不知道操作,连喝七天,病情就变了。
注意观察小孩,阳气旺盛,最容易入里化热。发生时候寒证明显,很快发现变了。化热的标志有几个:咽喉热痛,口苦,小便黄热。
寒包火和入里化热,主要看舌头,摸脉,不过这一块太让人摇头了,初发容易,治疗后难,脉变了。如此不如问下病人尿液如何,也可大致判断。
个人浅见。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aihuo6.com/33040.html